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有没有唯心辩证法?)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有没有唯心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部分并做了修正的就是辩证法。所以,马克思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它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不否认意识,不把意识和物质对立起来,而是辩证地看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对人类而言都是客观存在,只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产物——无机物到有机物到单细胞生物到......人的大脑,大脑的功能就是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反映——认识它、描述它、理解它、改造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这里的存在包括物质也包括意识本身。人类面对的现实世界已经是一个客观事物和意识、被客观事物作用过的意识和被意识作用过的客观事物共存的世界。所以,辩证唯物主义不是简单的把唯心主义放在对立面,而是把分歧缩小到仅仅是一个先后顺序关系。唯心主义哲学家不自觉地运动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只是感觉上这是他个人意识的产物,没有觉察到是客观世界对他的思维的某种规定性。所以,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还是对的或部分是对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他们研究的对象还是客观世界(包括物质和意识),他们用的方法还是符合辩证法的。
2、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要尊重事实,不虚构不假想。辩证,本意是通过辩论,把问题证明清楚引申为:全面的分析问题。
故辩证法的意思是:以事实为基础,通过辩论、全面的分析把问题搞清的方法
辩证法,有哪些方法呢?
1:从一个班级,看何为"对立统一规律"从成绩看,一个班往往是中间大、两头小:即成绩好的有几个人、成绩差的也有几个人、多数的成绩是中等的。
这个班内部的"好、中、差"之间一定存在着矛盾(竞争丶比较)
这就是矛盾现象,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是这样,进一步推广:所有的团队都存在着"好中差"这个矛盾。
再推而广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着矛盾!
这就是辩证法的第一个方法:矛盾观所有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如班级都有好中差),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但在不同班级的内部,成绩差的学生又各不相同,有的数学差,有的语文差,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这个班,好中差的比例为:10:30:5,因此,这个班总体来看成绩是"优良"的,好+中有40人,这就是事物的主要予盾或说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好中差人数决定了这个班是好是差),这是辩证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在评定这个班级时,这个班的5个差生,就是事物的次要矛盾。(注意:次要矛盾≠不重要》
综上所述: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矛盾之中有主要矛盾,又有次要矛盾,还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看问题时就从这些方面去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它们是对立的,但又都在同一事物内部(好中差都在同一班内),这就叫做"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天字号"规律,由此引出的"看问题要两分法、要一分为二法、要抓住主要矛盾",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了。
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一下"对立统一"规律…A: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
B: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D: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
2:从滴水石穿,看什么叫"从量变到质变规律""滴水石穿",经年累月,一滴水一滴水的力量积累就把石头滴穿,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辩证法的第二个规律。
中国的成语里有很多,都告诉人们看问题要注意"从量变到质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提,毁于蚁穴→这些都是说明从量变会到质变的,人们看清了这一点,就能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一下"从量变到质变"规律…A)它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发展的普 遍规律。
B)事物由于自己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发生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 变;在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 根本质变,质变之后又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了 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
3:从人的学习过程,看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小学做应用题,因为不能设未知项,只能使用硬的形式逻辑,所以觉得很难做→但到了初中,一设未知项,应用题就不是个事了
到了大学,学了微积分,初高中看似很难的数学题,到了这里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人们学习而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小学,初高中否定小,大学又否定初高中,这就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个"否定"是初高中否定小学",第二否定是"大学否定初高中"。
这里的"否定",绝不是抛弃,是在继承基础上的自觉的放弃,哲学上叫"扬弃"。如果没有小学打基础,初高中就"否定"不成了。
"否定之否定"的原因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给人们有两方的启示{方法)A;启示人类,实践无尽头,认识无止境→任何成果/措施都要不断地改进行,在继承中自觉放弃过时的东西→中国不断强调改革就是遵循了这个规律。
B:启示我们要历史的看问题,被更高级的东西所否定的低级阶段的东西,不能就说它不需要或不好,要历史地看问题,上了大学就认为小学白读了,这就错了!
例如:四环素,在上世纪半个世纪多的时间里,它是人们广泛使用的广谱类抗生素,只是现在被更安全的药物代替了!→但它在当时是好的`也是需要的!
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一下"否定之否定"规律…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辩证法,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成为"变戏法",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如要了解更多,请移步去我关于此方面的其它答案!
3、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顾名思义,就是一,唯物;二,辩证。
所谓唯物,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时,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是存在于思维以外的东西,人的思想来源于外部客观世界。换句话说,即使你不复存在了,世界仍然在那里。
唯物主义区别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我思故我在”,认为人的思想是第一性的。人的思想是与生俱来的,和外部世界没有关系。我在,世界就在;我不在了,世界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辩证法呢?
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一旦条件成熟,矛盾的双方就会发生转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福祸相依”的古训。
唯物辩证法就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去制造条件促进矛盾的互相转换。比如战场上的以少胜多,情场上的欲擒故纵,等等。
4、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简单的说辩证法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的话可以在里面,输入“唯物辩证法”词条进行搜索,抓住核心,就能容易理解了,好好学习啊!
5、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矛盾的三对特性四大理论: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6、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主义辩证法(Dialectical Materialism)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唯物)和认识论(辩证法)的统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7、什么叫唯物辩证法?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
主要原理有: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