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 2、《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 3、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 4、《天净沙·秋思》被称为什么?
  • 5、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 6、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
  • 8、天净沙这首小令被誉为什么?
  • 正文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据说马致远是蒙元时期的北京人(当时名大都),师学儒家,年轻时才华出众,曾经组织过“元贞书会”,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吟诗作乐。

    23岁那年,一心功名的马致远以诗词博得元朝当政者的青睐,却被委任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官职,四处漂泊为官。

    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他在漂泊为官的途中写下的,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文采造诣

    解析这首曲子的名人实在太多,而且角度各有不同,精彩纷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是,要想深入理解这首曲子的卓绝之处,这之前须了解马致远的人文背景。

    作为大都才子,年轻时才名远播,中年时半生蹉跎,晚年归隐学道。马致远的一生几乎没有高光,但他在元曲上的造诣仅次关汉卿,被王国维誉为“元曲中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风格属于抽象主义,擅用蒙太奇手法。马致远继承了他的风格,并在这首曲中发扬光大!

    《天净沙•秋思》的多重手法

    ▼列锦法应用

    列锦法虽然从诗经三百首就流传开来,却是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正式成型。而马致远这首曲前三句是更纯粹的物象排列法,属于全名词词组的列锦法,在创新上和温庭筠不相上下。

    ▼缺省法应用

    缺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单纯挑出实物,由读者和作者脑补缺少的部分。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全曲用了10个实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断肠人),2处虚词(西风、天涯)。实物之间不用任何多余的词汇,但把方位和关联相近的实物放在一起,以静态的表现制造出动态的景物。

    ▼方位远近手法应用

    方位远近手法在诗词艺术中起到空间转换感,给人或迷离或壮阔或苍凉感,这首曲子的就是由近到远来写的。“枯藤老树昏鸦”是近景,“小桥流水人家”则延伸到视线边缘,“古道西风瘦马”延伸到了思考的角度,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则超越了思维上升到心灵的视角。这种从视角到思维再到心灵的表现手法,才是独一无二的!

    “散曲之冠”名不虚传

    马致远在前半生致力于儒家学说,积极入世。可是,仕途不顺、漂泊无着让他意识到作为一个汉人想要在异族的统治下实现抱负已经不可能,于是,他渐渐转入道学。

    道家是出世的,是孤独的,是冷清的,更是多维的!道家有“三生万物”之说,和这首曲子从“二维的画面发散到思辩的多维度”是契合的!

    当一首诗词和“道”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首诗词的雄阔丰满就远远超越了绝大部分佳作。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正是这一思维方式的结晶!

    因此,即便我们不考虑这首曲子的诗画感,不考虑曲中意象词的叠用技巧,不考虑时间焦虑感在这首曲子中的应用,也能感受到《天净沙•秋思》的伟大之处!

    所以,《天净沙•秋思》被后人称为“散曲之冠”是实至名归!

    2、《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秋思》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它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虚实相生的含蓄美、韵味无穷

    3、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 这首词被喻为“秋思之祖” ,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全词原文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文释义: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4、《天净沙·秋思》被称为什么?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一首小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想象中这是一幅色调微黄的画,画中人忧虑悲伤,古道之上,凄凉的秋风中只有那匹瘦马为伴。衰败的老树,垂死的枯藤,更有落在枝头昏昏欲睡的乌鸦,这一派了无生趣的景物更会引起心情的晦暗。也仅仅只是小桥流水和附近的民居有那么一丝生命的气息。整首词只有二十八个字,字字句句传递出来的无助和凄凉仿佛要滴落下来。冠绝千古的一首诗词,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无法超越的艺术精品。

    5、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马致远的《天净沙•》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秋思》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它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虚实相生的含蓄美、韵味无穷的余味美,蕴涵深厚的审美魅力。原诗如下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鉴赏“诗中有画”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秋思》视觉空间感很强,有近景: 枯藤、老树、昏鸦; 有中景: 小桥、流水、人家;有特写景:古道、西风、痩马;有远景:夕阳西下;有全景:人在天涯。诗人将各个画面联系为一个整体,构成一幅游子天涯流浪图,给读者的想象造成将镜头逐步推远、淡出的感觉。该诗时空层次感极为鲜明,意象组接有序,空间方位感、立体感鲜明,以近景、特写景强化了视觉冲击力,能给人造成诗中有画的美感。其次,《秋思》整首诗的画面就像古代文人的一幅水墨山水,既写出了秋景的满目苍凉感,又衬托出游子远行在外的悲凉境遇。其三,《秋思》所选意象动静结合,既写出了秋天西风凛冽的景象,又显示出游子在外远行的疲惫境况,还能以境的流动感暗示天涯游子律动的心情。所以,诗境具有灵动之美,也富有情感变动的寓意功能

    6、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什么?

    这首被喻为“秋思之祖”

    主要表达了:天涯羁旅的孤独感和彷徨无助,还有内心的凄楚、悲怆.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这首小令先写景再写情,写景为抒情服务.作者马致远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又自然地纳入一个画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枯藤老树昏鸦”说明此时乃深秋时节,“古道西风瘦马”则间接刻画出异乡游子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也将自己悲凉的感情寄托于此景中,使原本已十分凄凉的景物更令人伤感.作者也十分注意景与情的配合,例如“小桥流水人家”,本是及其常见的普通景物,但当它与“断肠人”同处于一个画面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象,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气氛,真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不仅言简意骇,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将全文的感情基调推上一个高度,很好地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抒胸臆,“夕阳西下”,作者的惆怅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此时,作者的羁旅之思体现得淋漓尽致

    全曲中作者注意词句的前后照应,如“昏”与“夕阳”,“天涯”与“古道”,虽无一个“思”字,但全文却始终围绕此字来写,作者的惆怅悲哀之情无处不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首被喻为“秋思之祖”的元曲小令确实有它独到过人之处.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

    细读“唐诗宋词元曲”你会发现,“秋”的主题甚多,且大多是“悲秋”。究其原因是因为封建社会中众多文人墨客均是壮志难酬抑郁不得志。这与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多“重武轻文”密不可分,也与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才华不能尽展分不开。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何说这首小令是秋思之祖呢?这得从作者人生境况说起。

    一、少有才名。年少时勤奋好学,追求上进,被同里乡邻树立为“学习榜样”。

    二、青年不得志,命运多舛。青年时期从未停止追求功名的脚步,对“雕梁画栋”的庙堂心向往之。然一直处于“权力中心”的边缘游走,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满腹绝世才华亦未能尽情施展,抑郁不得志。

    三、晚年心生退意,辞官归隐。大约五十岁辞官归隐。一生壮志难酬,如一叶浮萍四处漂泊,孤苦无依,生活拮据困窘潦倒一生。在任时看透了官场黑暗及当朝当政者的丑恶嘴脸,故而心生“归隐”之心,想过平淡幽雅恬静的生活。

    马致远是当世著名的大戏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的美誉。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称《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可见这首小令艺术成就之高,深得后世赞誉,传颂不衰。

    作者通过“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种特定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羁旅秋郊夕照图。全令5句28字,可以说达到不能增其一字,减其一字之妙境,非常精炼。看似平铺直叙纯白描手法,却生动勾勒了一幅忧郁深秋浓烈僻静村野图。

    “古藤老树昏鸦”三组平常景物,给人营造了一种冷落暗淡寂寥的氛围,又显露一种清新幽静之境地。“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温馨幽雅闲致之境,更心生凄凉之感。“古道西风瘦马”渲染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给前两幅图景增加一层荒凉之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全令主旨句,也是点睛之笔。本来已经够凄冷悲苦啦,恰遇夕阳西下,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晚照的荒凉古道上,唯一与之相伴的是一匹瘦骨嶙嶙的老马,迎着凛冽凄苦的秋风,漫步游走愁肠千结,不知自己人生归宿在何方。一种怀才不遇四处飘零的悲苦情怀弥漫开来,读之咏之令人悲泣。

    这首小令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漂泊天涯的游子的秋思愁苦贯穿于特定景致之中,情真意切。最难能可贵之处,这些特定景物不但是作者眼观之景,且是作者身受之境,较之其他颂秋吟秋悟秋之诗词大多“眼观心悟”来得真切,生动感人。读之咏之有很强烈的画面感,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之妙意,誉为“秋思之祖”一点也不为过也。

    8、天净沙这首小令被誉为什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所表达的是秋思之情。《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