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什么意思(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什么意思、用法?)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什么意思、用法?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有说法为语气助词,不译)
1,复投之,之:代词,代肉
2,久之,之:语气助词,无意
3禽兽之变诈几哉,之:的
4又数刀毙之,之:代狼
故为1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什么意思?
出处【聊斋志异之狼三则】原句【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文【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的意思【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并是什么意思?
【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出处
《狼三则》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原句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故”是原来的意思。“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狼三则.其二》,这句话的意思是,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参考资料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什么意思?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助词,无意义,可不译,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原句: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汉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什么意思?
而的意思是:但是。原句意思是: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出自:蒲松龄[清代]《狼三则》第二则。原句: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7、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什么意思?
“之”指: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出处:《狼三则(其二)》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原文节选: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扩展资料
本则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这里的“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
“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
“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