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个什么样的人(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的韩国人,著名纵横家。和张仪齐名。当时的人形容他,怎么来形容苏秦这个人?来形容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力呢?“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像苏秦这样的人,只要一发怒,一不高兴的话,整个天下都觉得恐惧。而只要他不出门,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着,天下就觉得没什么大事。以这样一个个人,留给整个社会、当时的人们这样强烈的印象,大家想想这是个什么人物?苏秦出生于农家,他是个农家子弟,但是从小立志,发奋苦学。苏秦曾经很想有所作为,他这个人从小有大志,曾经去求见周天子,但是没有门路。你一个农家子弟,你想看到天子,哪儿有那么容易呢?所以一气之下就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当时的中国分成好多国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很多人就在各国之间来回游动。但是苏秦东奔西颠,历尽千辛万苦,在外边奔波了好几年,却没有谋得一官半职。后来钱也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怎么办?垂头丧气回家了,只能垂头丧气回家,家里人看到苏秦什么样子呢?拖着一双破草鞋,挑着一副破担子,担子里面一堆破烂货,非常狼狈地回来了。苏秦的父母就把他恶狠狠地骂了一顿,你这几年不老老实实待着,你在家里干点农活也好,东跑西颠。而他的妻子,苏秦的妻子,看到他回来了,还坐在织布机上织布,看都不看他一眼。苏秦饿得不得了,一看老爸老妈骂自己一顿,一看自己的太太又不理自己,就哀求嫂子能不能做顿饭给我吃吃?饿死了。嫂子理也不理他,扭头就走。苏秦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就从此决定争气,他总结了自己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不能成功的道理,就发现自己读书不够,知识的积累不够,所以他发奋读书,天天到深夜。那我们知道,这样连续的苦读要消耗很大的体力,所以他会觉得疲倦。每当又累又困的时候,苏秦就拿一个锥子扎自己大腿,这就是刺股,锥刺股。一扎大腿当然疼嘛,一疼又清醒过来,就接着读下去,这样锥刺股刺了多久呢?苏秦刺了一年多时间,连续苦读,当他觉得对自己的学养,对自己的知识有所把握的时候,重新离家出游,到了秦国不被所用,还是没有成功,但是他正好遇见当时的燕昭王,燕国的一个王,广招贤士,苏秦就到了燕国,凭借自己锥刺股得来的这种知识,得到了燕昭王的信任。苏秦认为,如果燕国要报齐国之仇,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关系很复杂,燕国和齐国有仇,必须先向齐国低头,因为你现在打不过齐国,所以你应该先向齐国表示屈服,深深隐藏自己复仇的愿望,赢得时间,让燕国重新振兴,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要鼓动齐国不断地进攻别的国家,防止齐国一心一意对付燕国,又可以削弱齐国的国力。这个时候,苏秦就跑到秦国,说服秦国去伐宋,去打宋国,然后又说服他们合纵攻秦。公元前的285年,苏秦到了齐国,挑拨齐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这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经常用的一个手段,离间、挑拨,在当时被视作一门技术,挑拨离间是专门的技能。有学派的。他取得了齐国齐愍王的信任,被任命为齐相。他居然到齐国当了相国,但是纵横家虽然挑拨,虽然离间,但是纵横家是有底线的,不是像我们现在认为纵横家没有底线,所以苏秦心里依然忠于最早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燕国,他依然为燕国在谋划,站在燕国的立场上。齐愍王不知真相啊,哪知道自己的相国心里装的是燕国,所以任命苏秦率军抵抗燕军,他不知道,而当齐国和燕国交战的时候,苏秦有意使齐国战败,齐国一下子损失了五万人。这一点放在今天不大好理解,因为苏秦在燕国并没有官职,而在齐国已经是宰相,但是他依然记着自己的故主,而且他通过各种手段、各种谋略让齐国的君臣不合、百姓离心,为后来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创造了条件,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攻打秦国,于是六国达成了一个联合的盟约,苏秦担任了纵约长,就是六国有一个合纵,他担任指挥长。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历史上仅见的一幕,苏秦取得什么样的成功啊?一人配六国相印,就是他一个人担任了战国七雄里面六个国家的宰相,是他一个人。所以他一个人拿着六颗相印,苏秦取得了这样的成功。秦国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吃一惊,吓坏了,被苏秦搞成功了。此后15年,秦兵不敢再向函谷关以内进攻,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苏秦一个人,用锥刺股的方法刻苦学习,以一人之力,实际上延缓了秦朝灭六国,延缓了秦朝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一个成就,很大的一个成就。《三字经》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告诉我们是一种精神,我们今天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提倡用毁伤肢体的方法来表示勤奋,但是我想,勤奋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2、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锥刺股
战国苏秦,因求仕于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
译文: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3、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4、《史记》中的苏秦是个什么样的人?
善于分析,睿智,坚持不懈。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坎坷之路:苏秦家里以务农为生。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 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狼狈而回。 家人都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合纵思想: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战国早期,七雄并立,旗鼓相当,相互制衡。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说服模式:苏秦推行合纵战略,主张“合众弱而攻一强”,建设一个多国联盟,因而苏秦的游说热情饱满,不吝辞藻,极尽铺张渲染,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游说模式:“利导法”,即分析厉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美好前景,以利导之,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5、“六国共相”的苏秦,是不是历史第一人?
是,从做六国宰相的角度来看,苏秦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苏秦 ,洛阳人,家里以务农为生。虽然家里穷,但是理想很远大,家里田不要了去跟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凭借一张利嘴,陆续说服六国国君,统领六国相印,将秦国锁在函谷关内十五年,成就一代大家。
苏秦人生最失意的时候是说秦失败衣食无着被迫返家时,在他归家之后,妻子不愿意帮他缝补衣服,嫂子不愿意帮他做饭,连父母都不愿意跟他说话。兄弟嫂妹还时常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只知道逞口舌之利,必然一事无成。苏秦只能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苏秦人生最风光的时候是合纵成功佩戴相印衣锦还乡时,车骑辎重、诸侯使节众多,声势浩大。连周显王听说后也吓得不轻,立马派人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亲身到三十里外郊外去迎接。当苏秦的车驾到时,妻子都不敢拿正面看他,只敢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更是吓得像蛇一样匍匐在地上,伺候他进食,并再三跪拜谢罪。苏秦见此就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哆哆嗦嗦的老实回答:“因为你如今地位变得尊贵,而且有钱有势了呀。”苏秦只得感叹:“贫穷的时候连父母都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亲戚们纷纷敬畏至此,权势地位、荣华富贵,可真是个好东西呀!” 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和朋友。
苏秦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大起大落,有失意受辱,亦有得意尽欢。生时舌灿莲花,得领六国相印,智计千里;死时身裂闹市,只随五马奔腾,遗世万年。
6、头悬梁,锥刺骨的苏秦的结局是怎样的?
提到苏秦,这绝对是战国时期,中国外交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作为和张仪一起合纵连横的超级纵横家,苏秦为中国贡献了不少成语。他的一生,几乎都是与谋略如影随形,即使他的死,也充满了算计和阴谋。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了苏秦的结局以及临终安排:
其後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於市,曰『苏秦为燕作乱於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於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彼时在齐国的苏秦备受齐王重视,而嫉妒苏秦受宠的齐国大夫派人刺杀苏秦,结果虽然刺到了要害,却没能当场结果掉苏秦。苏秦在临死前告诉齐王:“请大王把我的尸体车裂,并对外放出消息说我是燕国派到齐国的间谍,这样杀我的家伙必然会自己出头。”齐王听了苏秦的话,那个刺客果然就冒了出来,最后被齐王斩杀。
这个故事能看出两件事——首先,苏秦的谋略是真的高,哪怕到他弥留之际也不含糊;其次,苏秦是真的狠,为了报仇,宁可自己不留全尸,也要揪出那个杀自己的人。
不过比较讽刺的是,接下来司马迁是这么写的: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後闻之,乃恨怒燕。什么事呢?就是苏秦,真的是燕国派到齐国的特务......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