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岩浆是什么(地球内部的岩浆是什么一直支持它不冷却?)

岩浆是什么(地球内部的岩浆是什么一直支持它不冷却?)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地球内部的岩浆是什么一直支持它不冷却?
  • 2、岩浆下面是什么?
  • 3、岩浆是怎么形成的?地球形成这么多亿年岩浆为什么还不会冷却?
  • 4、地球的岩浆是如何形成的?
  • 5、岩浆是什么?
  • 6、为什么地底下会有岩浆,岩浆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越靠近地心温度就越高?
  • 7、地球为什么有岩浆?
  • 8、岩浆是什么?
  • 9、什么是岩浆作用?
  • 正文

    1、地球内部的岩浆是什么一直支持它不冷却?

    地球自转中,向地心中的引力压力。

    2、岩浆下面是什么?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1],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现在已经发现700多种岩浆岩,大部分是在地壳里面的岩石。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一般来说,岩浆岩易出现于板块交界地带的火山区。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1.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2.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3、岩浆是怎么形成的?地球形成这么多亿年岩浆为什么还不会冷却?

    如果不挖祖坟,岩浆是岩石的液态,高温所致。

    高温何来?地球质量导致内部压强增加变大,物体挤压变形产生热量。二是地球某些元素的衰变产生热量,三是地球公转自转产生了地球物质间的相对运动,也产生热量。四是地球外星体,月亮,太阳等产生的引力,导致地球物质的位移而摩擦挤压产生热量。

    这些热量足以融化岩石,外加地球大气层的棉被作用,太阳光的照射热量,使得地球没有冷却下来。

    4、地球的岩浆是如何形成的?

    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所谓岩浆,通俗讲就是被高温熔化成液态的石头。岩浆的主要成分就是硅酸盐,与沙子岩石一样。它们大量存在于上层地幔和下层地壳之中,可以说我们脚下的地壳就是冷却固化了的岩浆。图:正在流入海水的岩浆

    岩浆的由来

    岩浆是正经的地球原初物质,在地球形成过程中,在亿万年小行星猛烈轰炸的时代,撞击和爆炸产生的高温使原始地球一直处于融熔状态,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岩浆球。

    “大轰炸”时代结束后,地球的热能慢慢向宇宙空间中辐射,表面逐渐冷却形成了地壳,重元素下沉形成了地核。一部分热能被十几公里厚的地壳封存在地球内部,使那里的物质保持着高温融化的状态,这就是原初的岩浆了。图:地球内部圈层

    岩浆的补充渠道

    火山喷发动不动就喷出几十几百立方公里的岩浆,覆盖大片地区,为什么就喷不干净呢?因为地壳下面的岩浆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地球是颗“活着”的行星,地壳分成几个大板块,在地幔、地核力量的推动下不断漂移碰撞。在碰撞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个板块俯冲嵌入另一个板块下方的情况,比如印度板块就在不断俯冲撞入亚欧板块下方,它推举起了青藏高原,自己则向下运动,扎进了地幔之中。图:印度板块俯冲示意图

    地幔的高温会将冲入其中的地壳融化,使其重新变成岩浆,所以地壳下方的岩浆永远不会出现亏空。图:火山爆发原理

    地球热能的来源

    地幔总在加热融化侵入的地壳,损失那么多热能,它为什么不冷却呢?因为地球有自己的热能来源。

    组成地球的众多元素中不乏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放射性重元素。为什么地表重元素这么稀缺?因为在地球冷下来之前,还是个岩浆球的时候,这些放射性重元素便因为密度大沉降到地心去了。它们聚集在一起不断地衰变,通过缓慢的裂变反应将质量转化为能量,与核电站反应堆的原理相同。每年,地核都有15吨的质量转化为能量,这些能量持续加热着地幔,融化着侵入的地壳,推动着板块的漂移,让地球始终处于地质活跃的状态。图:板块漂移示意图

    综上,岩浆就是这么来的,它包括地球最初的物质和被融化的地壳元素,是地球表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5、岩浆是什么?

    岩浆,地质学专业术语。火山在活动时不但有蒸汽、石块、晶屑和熔浆团块自火山口喷出,而且还有炽热粘稠的熔融物质自火山口溢流出来。前者被称为挥发分(volatilecomponent)和火山碎屑物质(volcaniclasticmaterial),后者则叫做熔岩流(lavaflow)。

    目前,我们把这种产生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含挥发分的高温粘稠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熔融物质称之为岩浆(Magma)。

    还有一种解释为,岩浆(Magma)是指地下熔融或部分熔融的岩石。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则被称为熔岩(Lava)。喷出地表的岩浆成为喷出岩(Extrusive rocks);侵入地壳中的称为侵入岩(Intrusive rocks)。

    6、为什么地底下会有岩浆,岩浆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越靠近地心温度就越高?

    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物质的聚集造成的引力增大,导致内部物质的原子加速运动,温度增高引起的。

    如果你觉得不太好理解的话,这里给我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吧,以一本一厘米厚的24开图书为例,我们将这样一本书拿在手里,觉得没什么重量,那么这样的十本书托在手里,通常就觉得比较沉了,如果是一百本书呢?那么一只手就托不起来了,不过人还可以搬起来,但是要一千本书呢?人就拿不动了,把这一千本书叠起来放到地上,那么对地面的压强也是很大的,如果是一万本书这样放(假设能直立叠起来放,不会倒,以下同)呢?那么最下面的那些图书根本受不了这样的压强,一厘米厚的书会被压成一毫米,但是这么多书其实才仅仅一百米,相当于一座楼的高度,但是因为下面的书被压缩,其实还不到一百米。

    那么我们继续增加,现在把一亿本书摞起来,假设它不会倒掉,那么最下面的压强,将大到难以想象,原子的活动会因为压力的增大而变得剧烈,所以最下面的温度会升高不少,书已经无法再成为书的样子,而是被压的融化掉,因为纸张是易燃的,所以很可能着火燃烧起来,但是这些书的高度是多少呢?其实才10千米,只比珠穆朗玛峰高一点,而因为下面的书的厚度被严重压缩,这么多书的高度,实际上还没有珠穆朗玛峰高。

    但是地球的半径,长达6300公里,直径则是12600公里,而且大部分是岩石,所以地球中心承受的压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换算成上面书的话,至少需要一千亿本书(书不如岩石重量大)对下面的压力,可以想象一下,十本书拿着手里就已经觉得很沉了,一千一本书的重量该有多大?对底部的压强该有多强?这样想象的话,地球内部存在岩浆,就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啦。

    地球的厚度相当于两千亿本书摞起来,把这两千亿本书无限复制,让它形成星球状,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来,当然是最中心的温度最高,越向外温度越低,那么如果表层有分布不均匀的地方,下面的岩浆就会从薄弱或者裂缝处喷涌而出,这样就形成了火山。这样来想象地球的内部情况和火山成因,你应该明白了吧?

    这里进一步解释一下,我们再把这些书继续加厚,再翻十倍,达到一万亿册,那么底部的压强大概相当于木星中心的压力,原子活动造成的温度会高达3万度。别惊讶,我们再增加十倍,达到10万亿册,那么这么多书对底部的压力,就接近太阳内部的压力了,这样的压力已经可以把氢元素压成氦元素,就是说可以产生热核聚变了,这就是我们的太阳为什么内部不停的进行核聚变,并且不断发光发热的原因。

    好了,你觉得我这样的解释怎么样呢?觉得还行的话,就给点个赞吧!

    7、地球为什么有岩浆?

    地球上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8、岩浆是什么?

    岩浆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硅含量最少也有30%,多则达到70%,其次是各种金属阳离子如Fe、Mg、Al等,还有一丢丢挥发分,比如水、氟化氢、氯化氢、二氧化碳。为什么岩浆可以流动?物质都有固液气三态,岩浆也是,在高温的条件下,岩石熔融成液体,就是岩浆了,就是这么简单的。顺带说一下岩浆的流动性,岩浆是粘稠的液体,无论是常温常压的地表(喷出地表失去挥发分就不叫岩浆叫熔浆了)还是在高温高压的地下,“粘度”都很大,自己脑补蜂蜜,蜂蜜粘度是3P,流动性比较好的玄武岩浆是300P(桑隆康《岩石学(第二版)》p.21)。流动性跟岩浆的成分、微观结构、温度、压力、挥发分、晶体含量等有关。

    9、什么是岩浆作用?

      通过对火山的观察、岩浆岩的研究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认为,在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局部地段中存在一种炽热的、粘度较大并且富含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物质。这种处在1 000度左右高温下的物质在常压下将呈液态,但在几千兆帕斯卡的压力下很可能处于潜柔状态,具有极大的潜在膨胀力。一旦构造运动破坏了地下平衡使局部压力降低时,炽热物质立刻转变为液态,同时体积膨胀形成岩浆。可见,岩浆(magma)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翁挥发分的熔融体。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magmatism),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magmanc rock)。根据岩浆是侵入地壳之中或是喷出地表,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相应地,所形成的岩石分别称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或火山岩)。  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52%~65%)、基性岩浆(45%~52%)和超基性岩浆(<45 %)。随着Si02含量减少,岩浆中MgO、FeO含量增多,岩浆的颜色加深,相对密度增大,粘度变小。  一、喷出作用  (-)火山喷发现象与喷发类型  喷出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volcanism)。火山喷发过程极为复杂,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岩浆作用阶段,所喷出的物质和喷发类型备不相同。有的喷发很平静,岩浆沿裂隙通道上升,缓慢地流出地表,边流动边冷凝;有的非常强烈,岩浆喷出时具有猛烈的爆炸现象,可将大量的气体、岩浆团块和固体碎屑喷射到火山口以外,在火山口上空形成巨大烟柱。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托马利省一座沉睡了400年的内瓦多德尔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周围几个城镇被七八米厚的岩浆、石块和火山灰掩埋,造成两万多名居民死亡。我国较晚的一次大规模火山活动是黑龙江省德都县五大连池的火山喷发,始于1719年,l 720~1721年大量喷发,结果造成熔岩阻塞白河河道,集水形成五个相互联系的堰塞湖,即五大连池。  随着地球演化和地壳加厚,火山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根据火山活动的时间,可将火山分为:死火山,即人类历史以来不再活动的火山;休眠火山,是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活动而近百年来停止活动的火山;活火山,是现在正在活动或近百年来有过活动的火山。死火山也有可能再度活动而变为活火山。我国台湾屏东县的鲤鱼山火山(1980年7月7日爆发)即为活火山。  由于岩浆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火山通道的形状及喷发环境等的不同,因此,喷发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l. 裂隙式喷发(fissure eruption)  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种喷发火山口不呈圆形,而是长达数十公里以上的断裂带,或者火山口沿断裂带成串珠状排列,往下可连成墙状通道。裂隙式喷发以粘性小、流动性大的基性熔浆为主,多表现为沿裂隙缓慢溢出,然后沿地面向各个方向流动而形成熔岩被,面积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厚达几百米甚至超过千米。在地质历史早期,由于地壳较薄,因而火山喷发以裂隙式为主。现代或近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局限在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带上。大洋中脊上的裂谷,是全球规模的张裂系统,由于其反复裂开和玄武质岩浆的喷发与充填,构成了洋壳的一部分。大陆上的裂隙式喷发,如四川峨眉山二叠纪玄武岩,覆盖了四川、云南、贵州3省交界的广大地区。  2. 中心式喷发(central eruptton)  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称为中心式喷发。火山喉管多位于两组断裂的交叉点上。这种喷发是中、新生代以至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方式,可能是由于地壳逐渐加厚、压力增大,多数情况下岩浆只能沿着断裂交叉处形成的通道往上运移的缘故。中心式喷发常伴随有强烈的爆炸现象,除喷出大量气体外,还喷出大量碎屑物质,最后溢出熔浆。按照爆炸的强弱程度,可将中心式喷发分为猛烈式、宁静式和递变式3种。  猛烈式又称培雷式,以猛烈爆炸的形式出现,具突然性特点,会给入类带来巨大灾难。这种喷发以中酸性岩浆为主,由于其含气体多、粘性大、流动慢、冷凝快,因此常在火山喉管中凝固,像“塞子”一样堵住火山通道。随着下部岩浆的不断聚积,内部压力积累得极为强大,当压力大于“塞子”阻力时,就会发生骤然的猛烈爆炸。岩石被炸碎,大量气体、岩屑和岩浆团块喷向天空,然后再降落到火山口周围堆积。这类火山以西印度群岛上的培雷火山为代表。1902年5月8日,培雷火山突然爆发,山脚下一座海岸城市圣皮尔,在几分钟内被灼热的火山灰流所毁灭,28 000名居民除两人外全部遇难。    宁静式又称夏威夷式,以宁静地溢流出炽热熔浆为其特点,无爆炸现象。熔浆以基性为主,具有含气体少、粘度小、流动快的特点。以夏威夷群岛的火山为此类代表。该岛上的莫纳罗亚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它的熔浆溢出十分宁静,以致人们可到现场观看。  递变式是以猛烈式和宁静式有规律地交替喷出为特点,多数火山属于这种类型。通常是先猛烈喷发,喷出大量气体和岩屑,随后转为宁静地溢流出熔浆,反复交替出现。著名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属于这种类型,该火山喷发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由于岩浆性质和气体数量的变化,可造成一座火山在不同时期属于不同的喷发类型,如早期为猛烈式,后期为宁静式,以后又变为猛烈式,出现周期性的更替。  (二)喷出作用的产物  1.火山喷出物  火山喷出的物质有气态、液态和固态3种。  (1)气态喷出物  火山从开始喷发至终止时都有气体喷发。在岩浆向上运移过程中,上覆岩石的压力逐渐降低,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性组分就以气体的形式分离出来。岩浆喷出后压力降低,更多的气体就进一步释放出来。气体中以水蒸气为主,含量常达70%以上;此外有CO2、SO2、N2、H2S以及少量CO、H2、HCI、NH3、NH4Cl、HF等。  气体的喷出状况能预示火山活动的进程。如果气体喷出量越来越多,硫质成分越来越浓,温度越来越高,这就是大规模火山喷发即将来临的预兆。如果气体喷出量逐渐减少,CO2成分增多,硫质成分减少,温度降低,则表明火山活动逐渐减弱。  火山喷出的气体不是全部逸散,其中有相当部分直接由气体凝固成凝华物堆积在火山口附近,常见的有硫磺、氯化铵、氯化钾、硫化砷等,有的可形成矿床。  (2)液态喷出物  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称为熔浆。熔浆与岩浆的差别在于熔浆挥发分较少。与岩浆分类相似,按Si02含量熔浆主要可分为酸性、中性和基性3类,而超基性熔浆为数不多。不同类型熔浆粘度不等,因而流动性不同。熔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lava)。  基性熔浆SiO2含量低,挥发组分较少,温度高(约l 000~1 200 oC),冷却慢,粘性小,流动快。冷却后形成颜色较深的岩石,称玄武岩。当基性熔浆表面冷凝成塑性薄壳,而下面熔浆仍继续流动时,就会拖曳上部薄壳使其产生波状起伏,形成波状熔岩(wave lava);如果下面熔浆还继续流动,使上部薄壳被拖引成绳状构造,则形成绳状熔岩(ropylava)。酸性熔浆富含SiO2和挥发组分,Κ、Na含量比Fe、Mn含量高,温度较低(多为800~1 000oC),冷却快,粘性大,流动慢。冷却后形成颜色较浅的岩石,称流纹岩。酸性熔浆表面迅速冷凝成薄壳并由于强烈收缩而破裂,下面熔浆继续流动,使表层薄壳再次破碎并翻滚、粘结,形成块状熔岩(block lava)。中性熔浆SiO2和挥发组分的含量以及其它性质介于酸性和基性熔岩之间,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安山岩。  枕状熔岩为基性岩浆水下喷发的产物。基性熔浆在水下凝固时首先表面结成硬壳,并由于冷却收缩而出现裂隙,而壳内的熔浆尚未固结,这样熔浆就可能从裂隙中流出;流出的熔浆表面又形成冷凝的硬壳,由于冷却收缩及内部压力硬壳又发生破裂,尚未固结的熔浆又从裂缝流出;结果使整体熔浆分成许多小股熔浆,最后冷凝固结,并因在完全硬化前受重力作用与周围物体的互相挤压而成为枕状体,形成枕状(pillow lava)。    熔浆在冷凝固结过程中,如果成分均匀,地形平坦,而且缓慢冷缩,就可能围绕—大致成等距离排列的凝结中心收缩,从而形成垂直于冷凝面的裂隙,把岩石分割成多边柱状体,这种裂隙称为柱状节理。最常见的是玄武岩中的六边形住状节理,其次有五边形、四边形、七边形等。福建第三系玄武岩、峨眉山二叠系玄武岩中的柱状节都很发育。  (3)固态喷出物  由于气体的膨胀力及其所派生的冲击作用,使火山喉管及火山口附近的岩石被炸碎抛射出来,未冷凝的岩浆呈团块、细滴喷射出来并在空中或落地后凝结为固体,它们均于固态喷出物,统称为火山碎屑物,可分出火山弹、火山块、火山砾和火山灰四种基本类型。  火山弹(volcdnic bomb)是一种岩浆喷发物,喷离火山口时为炽热的熔浆团,而后在空中旋转运移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冷却或固结,落地时可呈现不同的形态。如落地时表层固结,可形成纺锤形火山弹、麻花状火山弹;如表层基本未固结,则形成饼状或不规则状火山弹;如整体基本固结,则呈暗色不规则渣状块体,多气孔,表面锯齿状,称为火山渣,是最常见的一类火山弹。火山弹平均直径大于64 mm,最大可达6 m(长径)以上。  火山块粒径与火山弹相当,也是大于64 mm,但喷发时是固态的岩石碎块,多呈棱角状至次棱角状。火山块主要由火山通道及其附近早先形成的岩石破碎而成。火山砾粒径为2~64 mm,火山灰粒径小于2 mm,它们在喷发时可以是液态的,也可以是固态的。    火山碎屑物大部分降落到火山口附近,置环状分布,由内向外颗粒由粗变细。火山喷发的碎屑物有时数量极多,散落面积很广,如1883年印度尼西亚克拉克托火山爆发,碎屑物总量估计达2.5×l09m3,细小的火山灰被带到大气层的上层,而后随大气飘移散落全球。火山碎屑物经堆积、压实、胶结或熔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为火山碎屑岩。不同期次喷发物形成的火山碎屑岩逐层堆积,因而可有较好的成层性。  2.火山地形  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常置锥状,称为火山锥。由于火山喷发类型不同,  因而火山锥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由熔岩组成的,称为熔岩锥,坡角常仅有2°~l0°,很少大于15°。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称为火山碎屑岩锥.坡角约30°~40°。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组成的称为复合锥,坡度常小于35°,世界上较大的火山都属于这种类型,如日本富士火山,海拔高度为3 776 m。    在火山锥顶部常有低洼的部位,略呈圆形,边缘很陡,火山物质由此喷出,称为火山口。火山再次喷发时可以将原有的火山口炸掉一部分,使火山口顶部扩大,成为更大的洼地,叫破火山口。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积水就成为火山口湖,如吉林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就是一例。与火山口相连的岩浆通道叫火山喉管(也称火山颈)。与喷出岩相比,岩浆充填火山喉管而凝结的岩石一般结晶较好,呈致密状。在长期风化剥蚀之后,火山喉管中比较耐风化的熔岩往往残留在平地,成为突出的孤立山峰。  裂隙式火山喷发常可形成熔岩流与熔岩被。从火山口或火山裂隙溢出的熔浆沿山坡或河谷顺流而下,有的呈狭长的带状,有的呈宽阔平缓的舌状,冷却固结后称为熔岩流,当熔岩流遇到陡崖时可形成熔岩流瀑布。当喷发量很大时,熔浆可铺成一大片,被覆在地面上,而后冷凝,称为熔岩被。      二、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体称为侵入体(intrusive body),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由于承受上覆岩石的压力,因而岩浆具有向压力较低的构造软弱带侵入的趋势。岩浆在向上运动时,以巨大的机械压力沿着围岩的软弱部位挤入,同时以高温熔化围岩,从而占据一定的空间。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深度>3km)和浅成侵入作用(<3km),相应地,侵入体也分为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  (-)深成侵人体  深成侵人体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均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较大,常见的有岩基、岩株两种。围岩受岩浆高温影响,变质现象较强,范围较广。    岩基(batholith)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面积大于100 km2,最大可达数万平方公里。平面上一般呈长圆形,长数十公里,甚至几干公里,宽可达100 km以上。岩基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等组成。我国东部地区以及秦岭、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均有规模巨大的花岗岩类岩基。  岩株(stock)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  较大,出露面积小于100km2。有的岩株独立产出;有的向下与岩基相连,为岩基的顶部突起部分。北京周口店的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岩株,其出露面积56Km2平面上近圆形,接触面较陡,并略向围岩倾斜。呈小岩株产出的岩体在找矿上十分重要。如鄂东大冶一带的中酸性岩株,在接触带上有丰富的铁、铜、金矿床。  (二)浅成侵入体  浅成侵入活动接近地表,岩浆冷凝较快。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岩石常为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浅成侵入体的规模一般较小,可见底部边界,常见的有岩床、岩墙、岩盆、岩盖等。岩石类型从酸性到基性都有,与内生矿床形成时期相近,彼此经常共生。  岩床(sill) 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岩床的厚度差别很大,大的可达上千米,小的仅几十厘米。如果岩浆粘度小、流动快,就可形成面积很大的岩床。岩床以基性岩常见。  岩墙(dike) 厚度比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长度为厚度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厚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十米,长几十米甚至几千米。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岩墙很少单一产出,常常是几十条、几百条有规律地分布,形成岩墙群。岩墙又可称岩脉。也有人把规模小、形状不规则或贯入在岩体之中的脉状岩体称为岩脉(vein)。  岩盆(lopolith) 中央部分厚度大,边缘厚度小,中间微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岩盆是岩浆侵入到岩层之间,其底部因受岩浆的重力而下沉,故中央凹陷;或岩浆侵入到构造盆地中而形成的。岩盆的岩性多为基性,平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规模一般较大,直径数公里到数百公里,厚度最大者可达千米以上。  岩盖(laccolith) 又称岩盘,是上凸下平的穹窿状侵入体。由岩盖中部到边部,其厚度迅速变小而尖灭。岩盖规模一般不大,底部直径约3~6 km,最厚处通常小于1 km,地表出露形态常为圆形、椭圆形。岩盖的岩性以中酸性岩为常见,由于中酸性岩浆粘度大,延伸不远,将上覆岩层拱起而成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