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翰林院是什么(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翰林院是什么(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 2、明朝内阁和翰林院都有什么级别的人物,谁的权力大?
  • 3、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 4、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 5、古代的翰林院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中状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里?
  • 正文

    1、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没有“翰林院大学士”,只有“翰林学士”和“大学士”,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此外,明清翰林院里还有学士、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官职,这些都是有区别的,要一步步说明。

    一、学士

    (十八学士)

    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先说说学士。和现在的学位不同,古代学士作为一种官职,始创于南北朝,负责掌管典礼、编撰各类文字资料。学士的名称与他们所在部门或者执行的工作有关。北齐为文林馆学士,北周为麟趾殿学士,这都是学士所在部门。南朝梁有抄撰学士,说明主要任务是抄写、撰写。隋朝有东宫学士,负责教导太子。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年间李世民曾设文学馆,著名的十八学士就在文学馆之中任职。李世民即位后设弘文馆学士等等。这些官员级别各不相同。

    二、翰林学士

    (白居易曾为翰林学士)

    唐高宗乾封年间开始,设翰林院,命文士在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但当时这些人叫做“北门学士”。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在翰林院外又设翰林学士院,自此,掌起草诏书的官员称翰林学士,在翰林学士院中任职。而翰林院中的人称之为翰林供奉,没有具体职权。翰林学士虽然执掌起草诏书之权,但他们起草的是直接由内庭发出的诏书,与外朝发出的正式诏书有区别,所以外朝发诏书的中书舍人是正五品官,但翰林学士却没有品级,不算正式官职。不过,由于是天子近臣,在各种朝政方面会向皇帝提出建议。这些翰林学士一旦授予官职,往往飞黄腾达,许多都能做到宰相。

    五代和宋代,基本延续唐朝的传统,翰林学士负责制诰,其中又分为两级。资历高深的叫做翰林学士承旨,不常设,这个官阶很高,有正三品;低一些的叫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一般为兼职,五品;此外还有了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后来被改为侍读、侍讲,成为侍讲为侍从以上兼职,正七品。宋代以后,就不再有直接叫“翰林学士”的官职了。

    三、明清翰林院的学士、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翰林学士这个官职没有了,翰林院却保留了下来,不过宋朝以后,翰林院不再参与政务,主要任务就在于修撰典籍、史书,以及陪伴皇帝、皇子等读书,为他们讲解书籍。翰林院长官称“学士”(不能叫翰林学士,只能叫翰林院学士),正五品,副长官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一人(从五品)。翰林院还有个功能是培养人才,科举考试优异者入翰林院成为定例,这些人被称为“翰林”。如每科状元会担任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会担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优异者为庶吉士(无品级)。庶吉士一年后再经过考试,优异的留翰林院任编修或检讨(从七品)。这些翰林外放后做官比没当过翰林的人起点更高。当然,这些人都不能称作“学士”,只能叫“翰林”。

    到了清代,基本延续明代翰林院的格局,稍有变化的是翰林院长官改称“掌院学士”,品级高升为从二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品级为从四品。值得一提的是,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之下还有两个官员称为“侍读”、“侍讲”,从五品,跟那两个学士是不一样的。

    四、大学士

    最后就说大学士了,一个“大”字,加上就是天壤之别。历朝历代,大学士基本都是宰相兼任,跟翰林院那些只负责学问方面的读书人完全不同。

    唐中宗时首创大学士,此后唐朝先后设有弘文馆(修文馆、昭文馆)大学士、集贤院(集贤殿)大学士、崇文馆大学士,全部都是宰相兼任。宋朝延续这个传统,由宰相兼任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后来还设立了观文殿大学士、崇政殿大学士用来授予退休的宰相,以示优待。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独揽朝政,但因为工作量巨大,不得不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级都为正五品。但除了文华殿大学士类似唐宋的学士之外,其他都是类似于秘书,与前朝的宰相大学士有区别,所以到了建文帝即位后一度将这些大学士改称学士。

    (内阁大学士解缙)

    直到朱棣靖难之役夺取江山后,在文渊阁设内阁,征召解缙等名士入阁,内阁成员称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的纯秘书性质,权力大有提升,但品级依然不高,正五品。此后,大学士地位逐渐提升,最后由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兼任六部尚书(正二品)。大学士们正式成为了一二品大员。内阁拥有票拟权,也就是代皇帝起草诏书的权力,内阁大学士之首称为首辅,虽然权力上与前朝的宰相还有差距(宦官掌朱批),但已经接近宰相。明朝大学士后期确定满员为六人,共“四殿”、“两阁”。也就是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傅恒为乾隆改制后唯一授予的保和殿大学士)

    清代延续明朝的内阁设置,不过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改建极殿为保和殿。乾隆年间又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大学士都为正一品。不过,乾隆再改制后只将保和殿大学士授予过傅恒一人,傅恒死后,此职空缺,所以通常文华殿大学士为文官之首。而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往往只设一个,最后形成二殿二阁格局。另外,乾隆又规定增设协办大学士(从一品)两名。

    (和珅,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不过,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没有内阁的作用。早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中期开始有军机处,军机大臣才是真实掌握权力的。而内阁大学士是给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一个尊崇的地位。如果军机大臣兼领大学士,那就被称作“真宰相”,权力地位都有了。

    (晚清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

    最后多说一句,清代乾隆之后,由于保和殿大学士空缺,通常文华殿大学士为群臣之首,但由于清朝旗人地位高于汉人,所以同治十三年文华殿大学士瑞麟(旗人)去世,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递补文华殿大学士,文祥递补为武英殿大学士,文祥死后宝鋆继任武英殿大学士。文祥宝鋆都是旗人,所以也出现在部分场合,文祥宝鋆排名在李鸿章之前的情况。

    2、明朝内阁和翰林院都有什么级别的人物,谁的权力大?

    感谢邀请,很荣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这道问题!咱们首先要知道明朝内阁和翰林院的机制以及由来!

    一:翰林院的由来与机制!

    翰林院始于唐朝玄宗时期!

    翰林院顾名思意就是文翰荟萃,人才济济的一个场所!初衷的目的就是为皇家储备人才!但是没有实施科举制度,选拔的条件很简单,不限制身份,只要你有一门拔尖的专长就行,主要任务就是陪皇帝享乐!后来被改为‘翰林学士院’,可以参与政务和起草文书!

    到了宋朝,翰林院就发生了实质性的改革!开始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而且还是进士科!基本成为了皇家培训人才和干部的文化中心!

    翰林院到了明朝,又一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朱元璋为了加强君王集权,废除丞相制度!这时候翰林院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朱元璋时期翰林院的改革!

    朱元璋时期,没有罢黜宰相之前!当时翰林院继续保持了元朝的特点叫‘翰林国史院’!其作用就是:

    一,编修国史,文学,地理等书籍!

    二,协助皇家主持乡试,会试,殿试等!

    在没有废掉宰相之前,翰林院的基本没有什么权力,属于文官里面官衔最低的!然而在废除宰相之后,翰林院就发生了具大的地位变化!随着宰相的废除和政务的日益繁多,朱元璋开始应接不暇!随后从翰林院抽取顶尖人才,设置了殿阁大学!来帮助他处理更多的繁琐政务!从此翰林院不再只是负责史书文书,又多出一些政务上的职能!

    一,协助六部制定法律,礼制,乐制等!

    二,协助皇帝草拟诏书,赦令,审阅奏折!

    从此,洪武时期的翰林院框架改革已经形成!翰林院开始着手部分宰相政务,侍奉皇帝左右,成为了行政顾问!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官职!官职最高的也只是从五品,只有参与权,没有决定权!大权还是皇帝一人!

    内阁!

    内阁的形成是在永乐年间!永乐时期天子守国门,经常在外亲征平叛,再加上政务繁琐!于是从翰林院挑选解缙等七人任命为殿阁大学士,入职文渊阁并着手参与政务和机密事务,内阁局面逐渐行成!内阁大学士也有了级别之分,首辅是内阁的首席执行官!内阁大学士虽说没有宰相之名,但也大同小异!

    但是此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并没有分开,只是翰林院的一部分。拟旨,发布诏令,对外公文还是以翰林院的名义!当时也被成为‘翰林院内署’!此时的内阁虽说有了一定政务权力,但是官衔并没有多大变化!

    仁宗内阁改革!

    明仁宗时期!内阁开始出现了官衔的变化!组成了内阁最强之一‘三杨辅政’!为了解决永乐时期留下的一些弊端,朱高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虽说当时内阁属于皇帝最信任的机构,奈何官职太低执行力度受到限制!仁宗便委任内阁成员兼职身份!内阁成员于是升到了2品!内阁成员由7人变成了5人!内阁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权力!

    明英宗时期【内阁独立】

    宣德年间!9岁的英宗朱祁镇即位!由于年幼再加上张太后不愿意垂帘亲政!于是决定将军国重任交于三朝阁老‘三杨’和张辅,胡濙!正统7年,内阁与翰林院分开,成为了明朝单独的一个政务机制!

    内阁的出现,顶替了翰林院所有的一切政务!除了为皇家储备人才之外,可以把翰林院看成文秘性单位!

    翰林院和内阁属于相互相乘的机构单位!但是要论到权力!内阁大于翰林院!

    3、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先给你说说翰林院的由来,你就自然明白啦!具体如下:   1、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的文化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2、发展

    唐代: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初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

    宋代: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

    元朝: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制与金代相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明朝: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清朝: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

    4、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5、古代的翰林院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中状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里?

    为朝庭处理各种文化文面的办公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