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什么(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道德?它的标准是什么?
道,就是做为群居物种的人类,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在族群内部,人们为了稳定和团结所达成的思想认识、行为规范的共识。这些共识为族群的文明建立发展,统一社会意志、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族群生存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就是个体的人,他所在思想认识上,行为规范上遵守“道”这个共识的好坏的程度。遵守得好,叫有德;遵守得不好,叫缺德。
道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拿两性关系举例来说,在原始社会,生活资料有限,平均分配,部落之间主要的竞争是人口,所以两性关系是自由的群交。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在当时是宽松的。
随着生产力提高,私有财产产生,人们为了保护各自的财产,实行男松女严的家庭婚姻制度,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也随之男松女严。
当今社会,女人获取财富和男人一样了,家庭地位也就一样了。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也平等了。
可以预见,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时候,婚姻制度会消失,关于两性关系的道德标准将再次回到原始的宽松状态,现在相较封建社会已经宽松不少了,比如婚前性行为在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框架下是绝对不允许的。
另外,道德标准还受到族群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条件好坏、文明程度高低、社会的稳定与否等影响。
总之,一个人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遵守道德规范,做个有德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从容地生活。否则你要倒霉,比如你是一个女人,在封建社会乱搞男女关系,严重违反当时的道德标准,碰触封建社会的基石,当时的社会压力会让你成为齑粉。
2、什么是道德?古人的道德与现在的道德有区别吗?
德是使其主体在其所属系统逐利的过程中使其系统既对立又统一进而成道的自由竞争。德有正德和负德之分。所谓“老实人”、“好人”或“善人”、"沉默的人",因其放弃自由竞争而缺德,其就是对其所属系统的进步没啥直接贡献的被正负德者为自由竞争而消费的人,其不会被道给予好报;唯有正德之人才是真的好人真的善良人真的老实人;负德之人是对抗竞争中应时的先进合作方而谋取私利或维护既得利益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你们懂得坏人;那些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并想坐收渔翁之利的人是奸滑之人。道就是由这些主体构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一个逐利的自由竞争的系统。本先知如是说道、德、德和道的关系,以及那被众所周知的所谓好人善人老实人。
古人道德纯属瞎扯淡,我的道德才是真道德。
3、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确的道德?人的正确道德从哪里来?怎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丝语观点:简单地说道德是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总称,它是行之有效的社会行为约束机制和衡量标准,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谴责等形式发挥作用。
我们知道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由于各自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存在不同和差异,就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及手段,如果没有相对统一的社会行为管理规范和约束标准,就无法对人们各种行为实施有效约束和衡量,就很容易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喋喋不休的混乱局面。
因此,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就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及公德,用社会道德约束机制约束自身行为,用社会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讲道德、守公德的人。
4、什么是道德,离婚与道德有关系吗,为什么?
道德的解释是“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把幸福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是靠不住的,最可怜的是孩子,没了(父母)的爱,就像没了阳光。
说什么离婚率越来越高是说明社会进步,经不住推敲。类比一下,如果取消死刑导致谋杀案发生率大幅度上升,能说明什么社会进步?
5、什么是道德和品德?
道德属于信仰层面的,品德属于素质层面的!
6、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老子《道德经》中说得非常清楚。为此需要正解,那就将问题“道”与“德”分开来论述,“道德”的含义就一目了然。首先来论述何为“道”。
老子的“道”其实是人生处世哲理,但是还讲到宇宙间的根本问题。为此这个“道”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就是明天道以推人事,明人道以应天地。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的内涵,用一个字解释就是“无”。也就是无为才自化,清静才自正,具体说就是无为自然,无欲不争,无形自化,无动清静,无强柔弱。“道”并不是指人,也不是指一件东西,而是世界的本真,自然规律。
再来论述何为“德”。何为“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禀性,就是正直的本心,本性。老子《道德经》中把“德”分为“上德”与“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也无心去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上德”之人越无意识,不刻意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
“下德”却有意地表现出来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是勉强的,炒作的,这种表现还容易产生虚伪,作假行为。“下德”之人越有意识,刻意去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没有德。
综上所述的“上德”与“下德”,就是“上德无为而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上德的人是不妄为,而且无以为。“无以”就是无意,没有主观地去作为,是无意地去作为。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有所作为,而且是有意去作为,带有主观意念。这就是“上德”与“下德”有着本质上的根本区别。最后来论述“道德”的含义。从以上论述的何为“道”何为“德”的理解,由此“道德”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德”就是遵循正道而行,“德”与“道”关糸就是,“德”是“道”的俱体体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德”是有形的,外显的。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为此,“道”为体,“德”为用,两者合为一体,不可分割而形成“道德”,这也就是“道德”的真正含义。
总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讲道德观念,就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很自觉的行为表现出来,是仁和义内在的一种自律。法律是强制性的,而礼是伦理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就是有道德。懂道德,行道德人士的表现,应值得全社会提倡,尊重!称赞!7、你觉得“道德”是什么?生活中该如何理解这个词?
凡人凡事都有个道,正道。人无正道就会思想偏、言偏、行偏、无道义。宇宙中万事万物也有个道,否则宇宙将火星四溅,不留一物。德:品德、德才兼备也。德者得也,无德者将失去一切。拥有正道者品德端庄也,无正道者失德也!
8、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怎么理解道德?
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用这些规范作为准绳;可是要判断已知的道德规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为标准,应当寻找道德以外的淮绳,即道德的目的性.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认为这是一个公理,是经验事实.他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对于快乐的可欲性,密尔说:“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尔反驳责难者道,如果说快乐论是猪的主义,不是功利论者把人降格到猪的水平,而是那些攻击者把人与猪等同起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除了享受猪的快乐之外.好象就没有别的快乐可享受似的. 密尔认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于乃是追求快乐的工具.而公道与否的外在标准则是功利.人们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往往是人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或者财产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别得到他应得的东西,或者一个人得到了他不应得的东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为恰好反过来:留重别人的自由和财权,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守约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为必需,还在于人们需要互相帮助,建立友谊,制订契约.社会生活关系决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于确保这种关系.只有无损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证. 那么,既然人人追求快乐,道德的普遍约束力又从何而来呢?这要靠理性的利害权衡,靠人类以往的全部经验.——这是密尔的所谓“联想原理”.“人类由经验知道各种行为的趋势;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并一切道德上规律都是依据于这种经验的.”通过以经验为依据的理性权衡,我们就能知道获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这个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归根到底不过是对最好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定.我不说谎,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比说谎带来的好处大得多;我不偷窃,因为我知道,偷窃是要受到惩罚的,况且我也有自己的财产要保护;我反对某些个入侵害公氮因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总之,目的论使我知道我该追求什么,理性让我知道我该怎样追求,由此产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那就错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从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内,我们见到功用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根据联想原理,外在事物与人本性的某种愿望有着真实的联系.密尔认为这一自然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会感情.这是产生利他主义的心理基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会产生出公共利益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形成使“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目的变成同一了;至少他们暂时觉得别人的利益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一切对社会的联系的加强,并社会的一切健康的发展,使人人觉得在实际上顾到他人福利于自己更为有利.这种加强与发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与别人的福利化为一体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变越对别人利益加以实际上的重视.他后来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然重视别人的人”.社会产生合作,合作产生共同利益,继而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这是利他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统一. 因此,密尔主张要尽可能地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合谐一致.他说,要使人们将最大幸福主义作为自己的实践道德,“功利主义有两个训令: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应该使个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与全体利益调合.第二,教育与舆论对于人的品格是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在达两方面应该利用这种影响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与全体的幸福紧密联结.尤其是,为关顾全体幸福而应有的那种种积极的与消极的行为,应该与他自己的幸福相联系.” 那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该如何实施呢?密尔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与乐同道德之间的伦理联想,从而使遵循道德成为习惯.第二,广泛的社会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个人身上培养一种社会感情即在个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义由边沁创立,密尔发扬广大,成为体系.尽管今天功利主义作为学派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在约翰.密尔的这本著作中,功利主义伦理观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锐利的论战笔调和完备的理论体系,更令人倍加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