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怎么读(如何看待《三国演义》讨论区总会有自诩读了《三国志》的优越党?)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讨论区总会有自诩读了《三国志》的优越党?
感谢互联网的出现,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拥有话语权。
"演义"和"正史"?的讨论早已超过了"学术之争"。一般读者不去很在乎所谓"史实",他所关心的只是哪一段描写能拨动他的心弦。
言归正传,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以及早于它的《三国志平话》还有数不清根据三国故事改编的文艺作品,民间传说早已在读者心目中扎下了根。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借东风,空城计,走麦城,等等故事也成了耳熟能详的成语被老百姓活用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不管你"正史"如何记载,老百姓心目中的义薄云天的"关羽",早已成了神(关老爷的像可比孔子多多了)。羽扇纶巾,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他可不管诸葛亮到底多大真本事)加上《出师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成了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操永远是奸雄,司马懿不过是"死马一".......
元人王沂
《虎牢关》
诗云:“君不见三分书里说虎牢,曾使战骨如山高。一将成名万骨枯,其实三国鼎立,互相挟制是不利于生产发展,历史进步的。最终的江山姓了"司马"。《三国志》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至于《三国志》所记载史实是否真实,能不能验证应该是史学家特别是考古人员的事(曹操的"墓"里果真是曹操吗)。老百姓读史,不就图个乐子吗,何必当真! 我不懂历史,但我喜欢《三国演义》。
2、“自诩”怎么读?什么意思呀?
自诩 zìxǔ犹自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浙东生》:“ 浙 东生 房某 ,客於 陕 ,教授生徒。尝以胆力自诩。”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尼采 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邹韬奋 《暴敌最近进攻的惨败》:“暴敌军事当局对他们所自诩的‘五月攻势’,已承认失败。”
祝你好运!
3、《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评价“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认为?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由四阿哥胤禛牵头办理的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终其实是真的办砸了。
四阿哥胤禛不仅是没能追回多少国库的亏空,反而挑起了皇子之间,以及朝廷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甚至是逼死了康熙的莫逆之交的老臣魏东亭。
更严重的是,这个差事办下来,四阿哥胤禛就真的成了一个“刻薄寡恩”的冷面王,一个彻头彻尾的“孤臣”。同时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看法也开始颇有微词,那一句“你这个人一向以精明自诩”,透着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蔑视和不满。
康熙的不满,只是告诉胤禛,这一次你的精明用错地方了。对于四阿哥胤禛铁面无私,办事尽心尽力毫不顾忌自己的得失,一心为自己分忧解难,康熙还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四阿哥胤禛所追求的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效果,不惜把自己也搭进去,让康熙看看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个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如何表现和表演的,最重要的是太子的表演。
当然,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上,肯定是用力过猛,并且发力点和目的都不是奔着“收回国库欠款”的目标去的。胤禛的这个心思,康熙是看清楚了。
早在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面前主动请缨“追比国库欠款”并表态“大不了当一个孤臣”的时候,大概康熙就很清楚,胤禛是奔着“捅马蜂窝”去的,所以,他没有同意胤禛提出的让十三阿哥胤祥帮自己办理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的请求,反而提醒胤禛“听说你带回来了一个'孤臣'?”——他说的那个孤臣就是田文镜。
康熙的意思很清楚,你想干什么我很明白,但不能拿十三阿哥胤祥当枪使,当垫背。你带回来的那个田文镜可以。其实,无论是康熙还是胤禛都知道,国库的钱款要想追回来实在是太难,但是不追,就会越来越严重,国库永远亏空,最关键的是由此造成的“吏治腐败”和不把江山社稷当回事的风气是康熙更担心的。
同样,四阿哥胤禛也很清楚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绝对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办好的可能性很小,得罪朝廷上下大批官员乃至皇亲国戚几乎就是必然。但他的师爷邬思道告诉他:正因为如此,这个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给自己树立众多敌人的差事,才是需要胤禛拿出勇气来承担。
因为和得罪所谓朝廷群臣比较起来,得到康熙的认可,甚至是信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向康熙表忠心的机会——苟利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康熙看上的正是这一点。
所以,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这件事上所采取的就是“坚决不妥协,不让步,不留情”的极端手段,这个手段的急先锋就是那个胤禛从扬州带回来的“孤臣”田文镜。
田文镜的性格就是一根筋,不仅如此,这位非进士出身的官员,尽管是尽心尽力,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但是依然得不到哪怕是“清流们”的认可,所以,田文镜对于“清流集团”没有任何好感,借着催还国库欠款用尽挖苦刻薄和诛心的语言和态度极尽羞辱为了“合群”只欠一两银子的老状元就不奇怪了。
田文镜非常清楚他的主子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差事当中给他巨大的权力的用意,所以,几乎所有的“得罪人”的事,所有“背骂名”的事, 所有“当恶人”的事基本上都有他一人来做,他的这种做法甚至是引起了十三阿哥胤祥对他四哥的不满。
但是,胤禛没有料到的是两件事,正因为这两件事的发生,才导致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终不了了之,相当于追讨失败,尽管这在胤禛的意料之中,但是田文镜的被撤差并撵出京城,以及康熙的那句“你一向以精明自诩”的评语,让胤禛也感到沮丧。
第一件事,就是康熙的发小,老臣魏东亭因为欠国库巨款无法清还而四阿哥胤禛限期还款(不还就抄家)毫不留情的强硬态度,把魏东亭逼到了绝境,他不愿意给康熙添麻烦,更不愿意让康熙丢脸,所以选择了自杀,打算“一死百了”。
对于魏东亭之死,康熙很心痛,他非常清楚魏东亭所欠国库银两的重要原因是自己几次江南之行魏东亭因为接驾花费过大。他觉得这个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上太过操切,太过铁面无私(没有人情味),并且发力点(拿魏东亭开刀)是有问题的。
第二件事是康熙因为魏东亭之死以及朝中的老臣们为此产生的针对四阿哥胤禛的追比国库欠款的“严酷无情”产生的严重不满,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一方面通过动用自己的“私房钱”替那些老臣们还款,另一方面想通过太子胤礽告诉胤禛,不要过于操切,要稳当些,避免矛盾激化。
但是,太子胤礽却借着康熙让他过问一下这个事情的机会,当了一次老好人:他一方面阻止了康熙替老臣们还款,另一方面宣布可以暂缓还款(以两年为限),其实这就相当于“釜底抽薪”,无论是康熙下决心借着这个国库欠款“整顿吏治”,还是四阿哥胤禛想“六亲不认”的逼所有人表演,都在这“两年为限”的面前“灰飞烟灭”,所以,康熙也只能感叹“两年,还能说什么呢?”。
尽管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不了了之,但是康熙却必须要做两件事 。
第一是通过罢黜田文镜并贬到陕西当个小知县来平息胤禛因为“六亲不认”导致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的不满情绪。这似乎是在当初就已经想好了的事情。
第二就是康熙必须要给胤禛一个教训,他对胤禛选择魏东亭作为发力点并由此逼死魏东亭这件事是非常的不满意,他从胤禛的这个举动上看出了胤禛不惜绑架自己也要捅马蜂窝的心思,而康熙并不是很赞同胤禛的做法。
所以,康熙在处置了田文镜之后,立刻就当堂点出几个个欠款不还的大臣并很清楚的指出其欠款不还的恶意,以及拿国库银两谋取私利的恶行,并当场拿下。
康熙此举告诉胤禛,我知道的你会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拿魏东亭开刀,自己好好想清楚。
康熙告诉四阿哥胤禛: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却该查的没查,不该查却往死里查,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办。
胤禛十分惶恐,但是,康熙并没有继续深究,只是点到为止,看见胤禛有了惶恐的态度,也就“雷声大雨点小”的对胤禛“罚俸一年”——这就相当于“不赏不罚”。
其实康熙还是奖赏了胤禛的,但这个奖赏是通过提拔重用年羹尧来体现的。
通过对田文镜的罢贬来对胤禛进行“警示”——办事不要过于操切,心态不要过于阴暗。
通过对年羹尧的升迁来对胤禛进行“肯定”——赞赏敢于做“孤臣”的决心和胆量,欣赏“为君分忧”的态度和行为。
康熙的水平真的很高。
4、自诩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夸、自耀。 一、拼音 自诩?[zìxǔ]? 二、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浙东生》:“浙东生房某,客於陕,教授生徒。尝以胆力自诩。” 释义: 浙东有个书生房某,到陕西设馆教书,常常对人吹嘘自己的胆大。 三、引证解释 1、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2、现代·邹韬奋《暴敌最近进攻的惨败》:“暴敌军事当局对他们所自诩的‘五月攻势’,已承认失败。”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 自夸?[zìkuā]? 释义:自己夸耀自己。 出处: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村民自夸我山多凤凰。” 翻译:村民夸耀自己的山中有很多凤凰。 二、反义词: 自谦?[zìqiān]? 释义:自我谦逊;自足;心安理得。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帝不纳。常自谦无德。” 翻译:光武帝不采纳。经常自我谦逊说自己无德。
5、李敖自诩白话文他第一,你觉得配不配?
李敖,只闻过其名,而很少接触过其文。如果他真正说过这样的话,那就不象前兩天一个对联所说的:李敖不傲,而是李敖真傲。我觉得一个孤高自傲的人,其人品也好不到那儿去。即就他说的有些理由,第一,也不是由他自封而是由公众认可的,况且人常说"文无第一,只有很好,没有最好。而且最好,也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存在。在这里顺便对李敖大师仙逝表示哀悼。
6、自诩是什么意思?
“自诩”:自夸,书面用语。◎ 自诩 zìxǔ[sing one's own praise;praise oneself;crack one-self up] 自夸